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近年来,我市多措并举,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生产工作,每年年初便对粮食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下发各县区粮食生产目标通知,制定全市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方案,高位谋划推动,全面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县、乡、村各级各部门主动扛起粮食安全责任,层层认领,层层压实,将粮食生产任务落实到田到户,确保任务到位、责任到位。
近年来,我市把稳粮保供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面积、提单产联动发力,持续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突飞猛进。特别是去年承担实施了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北斗+智慧农业”支撑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试点工作,2300多亩试验田平均单产2481斤,较上年增产333斤,增幅15.5%,入选2024年全国智慧农业建设典型案例。
为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我市认真落实国家强农惠农财政补贴,做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工作,及时将补贴发放到农民手中,引导农户多种粮、种好粮。同时,因地制宜制定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方案,鼓励通过土地流转、代耕代种、生产托管等方式,解决好撂荒耕地种植难题,确保能种尽种。
为优化土地配置,我市对耕地性质发生改变、不符合划定标准的予以剔除并补划,保证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同时,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充分利用遥感测绘技术,每月对全市耕地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确保耕地资源的实时监管。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整治耕地“非农化”5000余亩,拆除违建200多处,有力维护了耕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确保574.42万亩耕地保护目标和500.8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得到有效守护
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牢牢守住了耕地红线,坚决遏制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为我市粮食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据统计,去年我市完成粮食种植面积423.67万亩,粮食总产量达26.16亿斤,较上一年增长0.77%,增幅居全省第一,产量创历史新高,实现“十五连丰”。
为切实加强耕地保护,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守牢耕地保护红线,日前,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了《关于加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告知书》,进一步明确了耕地用途管制有关事项,强调严格落实国家耕地种植用途管控要求,耕地首先保证用于农业生产,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是依法划定的优质耕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特别是保障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的种植面积;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告知书》还对占用耕地的罚款处罚和刑事责任进行细化规定,进一步加强耕地种植用途管控,禁止违规占用耕地。
当前,春耕备耕工作已全面展开,全市上下将牢固树立粮食安全观念,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严守耕地“生命线”,全力以赴保护好百姓的“米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