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以下简称“宋基会”)于1982年5月成立,其兼具群团组织和公益慈善机构双重属性。宋基会积极推动青少年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在打造品牌项目、研发培训课程、开展国际交流、推动学术研究等方面持续拼搏,用心用情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贡献积极力量。
一、宋基会青少年志愿服务概况
宋基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坚持“实验性、示范性”和 “开门办会”工作方针,不断健全志愿者参与公益服务常态化工作机制,将志愿者与理事、机关干部并称为“三支队伍”,使志愿者成为宋基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23年12月,宋基会初步建立起六支多层次、多职责的综合性志愿服务队伍,包括以中小学生主体的青少年志愿者、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志愿者、以退休人员主体的社会志愿者、具备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志愿者、“守护天使”安全应急志愿者、员工志愿者。
(一)宋基会青少年志愿服务的指导思想
宋基会青少年志愿服务的指导思想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和关于志愿服务、青少年教育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传承宋庆龄先生公益精神和大爱情怀,不断强化青少年志愿服务的教育引导功能,促进青少年交流合作,助力青少年成长成才。具体来说,第一,将青少年志愿服务作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重要内容;第二,将青少年志愿服务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抓手;第三,将青少年志愿服务作为弘扬宋庆龄崇高精神的必要载体;第四,将青少年志愿服务作助力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
(二)宋基会青少年志愿服务的组织架构
从机构设置上看,宋基会包括机关职能部门和直属事业单位两大部分。
宋基会内部没有设置统一、专门的志愿服务管理部门。早期志愿者参与项目以服务民间外交、两岸暨港澳交流为主,因此宋基会志愿服务队的牵头部门是国际合作交流部(港澳台事务部)。随着志愿者规模的不断扩大、志愿服务项目的不断增多,宋基会总体上按照“谁招募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 的原则,形成了各部门、各单位自主进行招募和管理的工作格局。
宋基会各部门、各单位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建立起相应的组织架构。下面以宋基会直属事业单位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申心(以下简称 “青少中心”)为例进行说明。青少中心志愿服务初期的管理工作由社会志愿服务组织负责,后来建立自有的专职管理团队,再后来形成“员工+志愿者”融合发展工作模式。目前,青少中心设有志愿服务总队,由人力资源部负责日常管理,统筹包括青少年志愿服务在内的各类志愿服务工作。总队内设秘书处和五个志愿服务支队:秘书处总队办事机构,下设六个工作部;五个志愿服务支队分别对应相关业务,由各使用部门安排志愿服务工作者,负责支队的志愿服务工作。青少中心在开展志愿服务实践的基础上,成立了青少年志愿服务研究中心,由研究工作专班负责日常运行,形成了青少年志愿服务工作实践与研究的“两翼”。
(三)宋基会青少年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82~2014年):实践探索。自成立以来,宋基会开展了一系列“人无我有”的特色活动。2011年,宋基会在实践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志愿者管理办法》,推进了工作制度化;“宋庆龄故居志愿者联合会”成立,并成为“首批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站”;“时代小先生”计划启动实施,引导少年儿童“知行合一、 即知即传”。通过多年探索,宋基会建立了短期项目型志愿者、长期行政型志愿者管理模式,优先招募参与过宋基会志愿服务的优秀志愿者参加新的项目,定期邀请往届资深志愿者分享经验等。
第二阶段(2014~2017年):规范推进。2014年5月29日,宋基会志愿服务队在“志愿北京”平台正式注册成立,促进信息传播,提升招募效果,进一步加强了规范化建设,志愿者的招募、培训、管理、使用、保障等各项工作进入了新的规范发展阶段。2017年,《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志愿者管理办法》修订施行,进一步加强了制度保障、促进了规范发展。2017年9月5日,青少中心志愿服务总队在“志愿北京”正式注册,率先在体验空间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边实践、边建立制度机制、边探索项目建设的方式在青少中心试运营阶段初步形成。
第三阶段(2017年至今):开拓创新。2017年12月,宋基会联合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举行首批宋基会志愿服务项目启动仪式,发布包括国际交流项目、两岸交流项目、故居文博类讲解项目、青少年服务项目和时代小先生五类特色志愿服务项目。此后,“四基地两中心”的青少年志愿服务工作平台逐步形成。2018年5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与青少中心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共同推进“北京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开发中心”建设, 研发包括志愿服务在内的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018年10月,宋基会和中志联联合建设“中国志愿服务青少年实训基地”,成为国内第一个以青少年为主体、集志愿培训与实践于一体的综合志愿服务场所;2019年6 月,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UNV)在青少中心挂牌建立“国际青少年志愿服务培训与交流基地”,旨在引导中外青少年通过参与志愿服务,践行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助人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2020年10月,“海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在青少中心挂牌建立, 并于2021年获评北京市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以展教活动为载体,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开展育人活动,助力青少年参与文明实践;2020年12 月,“青少年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在青少中心挂牌成立,从研究创建青少年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加强志愿服务培训、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三个方面,开展青少年志愿服务基础理论及实训研究;2022年,“阳光助残志愿服务基地”在青少中心挂牌建立,以残疾青少年主要服务对象,开展助残志愿服务。
二、宋基会青少年志愿服务工作经验与亮点
宋基会青少年志愿服务,突出强调以青少年为本。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中央精神指导,以国家政策法规依据,做到合法、合情、合理开展工作;尊重每位青少年志愿者,相信每位青少年志愿者的潜能;注重志愿服务项目的科学性、实用性,使其符合青少年的年龄、心理、身体等特点;推动青少年参与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建设,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健康成长,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并融入社会。
(一)强化思想引领,弘扬志愿精神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着力做好青少年志愿者的思想引领工作。充分理解和把握青少年志愿服务的精神实质和时代意涵,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培育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坚持弘扬宋庆龄崇高精神,将公益事业与“缔造未来”事业相结合,确保青少年志愿服务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营造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与此同时,将志愿精神融入机构文化,进一步扩展归纳为“6组、12个词” ,即“奉献、友爱;善良、诚信;平等、正义;开放、包容;快乐、充实;凝聚、成长”。
(二)发挥育人作用,推动研发创新
第一,精准研发青少年志愿服务项目。立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家庭和社会关切,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不断加强青少年志愿服务项目策划、设计、组织和研究。发布了“小小志愿体验师”、“中学生示范引导”、“大学生专业辅导”和“家长安全陪伴”四个志愿服务项目。充分发挥老一辈志愿者的积极作用,团结凝聚一批离退休人员,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策划实施“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做新时代文明的传播者”、 “青少年志愿者青苗成长计划”等品牌项目。
第二,悉心设计青少年志愿服务培训内容。坚持“不培训不上岗、培训不合格不上岗”原则,建立了志愿通识、场馆专业、技能提升、成长课堂四类培训内容,构建了以年度、季度、月度周期,以重大活动、重要时间节点为坐标的培训机制。
第三,创新研发青少年志愿服务课程。以志愿服务项目的实践经验基础,不断丰富课程要素。坚持立足实际、彰显特色,积极推动青少年志愿服务的教材、教具、材料包等创新研发。构建开放参与机制,不断扩大教学活动的受惠范围,形成“课程进校园、学生进场馆”的教学生态,着力增强和提升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与育人水平。
(三)增强交流合作,彰显人文情怀
第一,增强和提升青少年志愿者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例如,在“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和平天使艺术奖”等重要赛事以及实践活动中,引导青少年志愿者积极协作,保障各项活动顺利有序开展。台湾青年寻迹京杭大运河、两岸国际论坛、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公益年会等活动中,以青少年志愿服务为抓手增进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少年交流,促进两岸青少年心灵契合。
第二,通过志愿服务促进青少年国际人文交流。把志愿服务作为加强青少年国际人文交流的重要途径和特色内容,深挖潜力、提高成效。例如,在“文化小大使”“中非青年大联欢”“宋庆龄国际青少年交流营”等项目中,提升青少年志愿服务的国际化水平,助力发挥青少年“民间外交”特色优势。
(四)优化平台建设,提升治理水平
第一,强化青少年志愿服务实践平台。不断加强和改进管理工作,深化 “四基地两中心”等平台建设,畅通信息交流渠道,创新服务内容设计,强化青少年志愿服务人才培养。注重总结建设经验,不断丰富平台功能,使项目优化和平台强化双融合、双促进,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宋基会青少年志愿者风采及志愿服务成效,提高与扩大平台的知晓度和影响力。
第二,强化青少年志愿服务研究平台。组织开展青少年志愿服务相关课题研究,及时把握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前沿,努力形成高质量、有影响的成果。突出实践导向,坚持理论反哺实践,着力解决青少中心志愿服务遇到的问题,推进实践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坚持“开门做研究”,持续巩固和扩大专家队伍,改进运行模式,提升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专家的专业优势,围绕青少年志愿服务基础理论、权益保障、活动组织、课程开发等重点、难点问题,集中力量开展科研攻关。
第三,规范青少年志愿服务项目管理。结合青少年志愿服务实际,运用好“4个阶段、12个字”志愿服务项目管理经验:“调、设、宣,注、招、 培,管、保、激,评、记、转”。其中,“调”是指对志愿服务需求进行调研,“设”是指根据调研情况设计符合需求的项目,“宣”是指对项目进行宣传推广,“注”是指志愿者实名注册,“招”是指招募所需志愿者,“培” 是指对招募的志愿者进行培训,“管”是指科学管理、合理分配,“保”是指做好志愿者保障工作,“激”是指激励,“评”是指对项目进行评估, “记”是指记录志愿服务情况,“转”是指项目成果转化。在上述经验基础上,建立健全青少年志愿服务项目评估反馈机制,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合理设计评估办法,重视过程性评估,保证项目评估贯穿始终、行之有效。
第四,优化青少年志愿服务环境。组织青年党员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开展主题党日、主题团日活动,推进“员工+志愿者”一体化融合发展,建立 “划小服务单元,缩短服务时间,简化服务内容,方便职工参与,加大激励力度,形成长效机制,培养身边榜样”工作规范,员工用实际行动参与志愿工作,服务青少年、爱护青少年、引导青少年。不断推出志愿服务优秀典型,青少年志愿者做榜样。
三、宋基会青少年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经过多年探索,宋基会逐步形成了多个青少年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一)“青苗”计划,助力青少年志愿服务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人才培养观念的深化,志愿服务开始深入走进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以“好伙伴”身份,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满足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的现实需求和成长需要,通过课题调研、专家论证,青少中心志愿服务总队于2018年6月发起“青苗”计划,以志愿精神为引领,树立青少年主体地位,悉心培育祖国“青苗”,助力其实现向阳生长。
在机制建设方面,“青苗”计划设计实施之初,即开展区域化点对点的学校合作机制,通过“学校组织推荐-项目考核选拔”方式,联动家庭、社会力量参与,逐步建立起稳定、可持续的志愿平台。经过探索和实践,项目完善并形成“招募一培训一实践—考核一激励一评估一反馈”的闭环式运行逻辑,以青少中心场馆教育资源为基础,开设特色实践岗位,推广“青少年服务青少年”的志愿模式。
在项目实施方面,分为寒暑假集中培训和常态化志愿实践两个阶段,项目采用 “孵化器”理念,设置进阶式志愿成长课堂,鼓励有经验的青少年志愿者发挥自身特长,开展专业化志愿岗位服务。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志愿者们可以进一步选择参加相匹配的志愿项目活动,让志愿真正成为一种学习生活方式。
截至2023年6月30日,“青苗”计划已覆盖北京市的东城、西城、海淀、 朝阳、丰台五大核心区域,并辐射周边区县。与12所中小学校建立项目合作关系,开发志愿服务岗位94个,5300人次参与,受益规模8万余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到2万小时,共有834名中小学生志愿者加入青少年志愿人才库。2019年,该项目获得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学雷锋志愿服务支持项目”专项资金奖励。
(二)“加油小河长”项目,促进青少年参与可持续发展
世界各地已经开始意识到保护河流的重要性,集中力量对河流进行生态修复。我国实施的河长制是治理河湖的一种成功经验,有效地改善了河湖环境。保护数量繁多的河湖需要大众参与。青少年不仅是其中的重要力量,还将是未来政策的制定者。从2021年起,青少中心携手水利部宣教中心共同开展“加油小河长”项目,用小河长 SDGs(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练习生工作坊这一活动课程,赋能各地150多名青少年志愿者成小河长,参与守护美丽河湖行动。
“加油小河长”项目经历实训课程研发、志愿者招募、组建线上线下实训群组、课程开展、成果收集与效果跟进、完善资源平台六个步骤。产出了可见的成果,设计了“小河长”课程相关治水护水方案和一系列学生与教师的工具包。2022年,以项目成果为基础, 进一步整合资源,实施第一期科学教师培训,让受培训的教师们教师们将运用“小河长”课程工具包面向更广泛的青少年开展活动课程。
(三)“金钥匙”行动,以理论研究推动实践提升
调查研究是推动青少年志愿服务工作发展的“金钥匙”。“金钥匙” 行动以研究中心为依托,以“构建中国特色青少年志愿服务育人体系,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工作导问,青少年志愿服务建设与发展为主要任务,开展以青少中心志愿服务实践为基础、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志愿服务研究工作。
组织运行上采取项目式管理,实行例会沟通机制和总结评估机制,已形成《青少年志愿服务调研报告(北京地区)(2020)》《青少年志愿服务行为指南》《青少年志愿服务培训指导手册》《青少年志愿服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意见》《青少年志愿服务培训系列视频课程》五项学术研究成果。
四、宋基会青少年志愿服务未来展望
就目前来看,宋基会青少年志愿服务还不完善,对标党和国家对志愿服务工作、对助力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要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宋基会将进一步把握时代主题、发挥特色优势,秉承“缔造未来”理念,持续推动青少年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形成与宋基会事业发展相匹配的青少年志愿服务工作新局面。
(一)推进制度规范化建设
一是全面统筹管理青少年志愿服务工作,志愿者队伍建设、志愿服务项目深化、服务能力和品质提升、研究成果产出与转化、志愿精神弘扬等提供必要保障,发挥志愿者之家的作用,保障青少年志愿者安心服务、幸福服务。二是不断完善志愿服务工作管理办法,在岗位配置、考核激励、研究培训等方面,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统筹协调,推动管理与考核的科学化、 规范化、制度化,形成更加友好的志愿服务环境氛围。三是优化组织保障体系,高效合理调动各部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形成责任明确、协调推动、全员覆盖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健全志愿者参与和培训工作机制,不断实现“志愿者与基金会一起成长”的发展目标。
(二)推进服务专业化建设
一是不断提升青少年志愿者队伍的专业水平,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改进和完善培训计划,系统开展志愿服务精神、标准、技能等培训活动。二是加强理论研究,针对青少年志愿服务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及时形成研究成果,为工作决策和落实提供智力支持。三是结合志愿服务实际,落实“开门办会”方针,主动“走出去、引进来”,吸收借鉴国内外志愿服务工作先进经验,并进行本土化改造和创造性转化,因地制宣形成有效举措。四是加强项目品牌建设,按照“专业规范、品质过硬、特色鲜明、创新发展”的标准,提升现有项目质量,开发优质新项目,不断扩大品牌效应。五是持续推进国内、国际志愿服务基地建设,打造青少年志愿服务示范平台。
(三)推进治理现代化建设
一是坚持一切为了青少年,围绕新时代青少年的特点和需求,改进管理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充分发挥青少年志愿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优化青少年志愿服务环境。二是深人学习宣传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 《志愿服务条例》等法律政策,有效保障青少年志愿者权益。三是强化青少年志愿服务的安全保障,积极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加强安全警示教育和防护技能训练,不断提升青少年志愿者自我防护的能力,切实保障志愿服务工作安全、顺利开展。四是加强青少年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探索运用大数据手段,构建智慧型青少年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及时有效调配青少年志愿服务队伍、项目、专家等资源,提升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文章来源】《志愿服务蓝皮书: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2~2023)》节选,有删改。
【作者介绍】
张佑辉,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研究工作负责人、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研究顾问、北京青年研究会副会长,经济学博士、经济师,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教育政策。
孙超凡,教育学硕士,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研究专员,研究方向为德育与公民教育、青少年组织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