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安凤凰台,两株参天古柏傲然挺立。年长的那株直径达1.7米,树干如蟠龙盘踞,树皮褶皱间藏着千年风霜;稍小的古柏直径也有1.2米,枝叶交错,与兄长并肩而立。这对“树中老者”默默伫立,仿佛守护着凤凰台深藏的秘密——一段与吕洞宾相关的传奇往事。
追溯往昔,凤凰台始建年代成谜,却流传着一段与道观有关的渊源。相传,曾有位云游四方的道人偶然路过此地,彼时凤凰台松柏遮天蔽日,雾气缭绕间似有灵光流转。道人惊叹于这方天地的灵气,高呼“好风水”,当即便选址筑观,取名“仙明观”。自此,晨钟暮鼓在古柏间回荡,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道家仙韵。
时光流转至唐代开元七年,一个寻常的黄昏为凤凰台带来了不寻常的访客。一位身着素袍的道人负剑而来,五缕长髯随风轻扬,青蛇灵剑斜挎于背,举手投足间透着超凡脱俗的气质。仙明观观主见其仪表非凡,急忙迎入观中,以新采的茶叶烹煮香茗,热情挽留其留宿。
夜幕低垂,古柏在风中沙沙作响,月光透过枝叶洒在观内。客房中,二人围坐畅谈,茶香氤氲。神秘道人对凤凰台云雾缭绕的奇景赞叹不已,欣然应允留宿。从道家修行之道,谈到人间疾苦,从天地造化之妙,聊到济世救人之责,两人相谈甚欢,直至深夜。
翌日破晓,观主准备以早餐相邀,却发现客房内人去房空,唯有墙壁上多了一首墨迹未干的《西江月》:“月落乌啼人静,风吹满面松花,道人邀我煮新茶,荡涤胸中潇洒。世事不堪回首,梦魂犹绕天涯,凤凰台畔即吾家,管甚明朝今夜。”落款处“大唐开元七年,口口题”的字迹苍劲有力,似有剑气暗藏。
众人端详词句,越想越觉蹊跷:“月落乌啼”呼应着神秘道人的超凡意境,“凤凰台畔即吾家”更显洒脱不羁;而落款处空缺的两字,无论字形还是神韵,都与“吕”字极为相似。再联想到道人背负青蛇剑、举止潇洒的模样,与传说中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形象如出一辙。
自此,“吕洞宾夜宿凤凰台”的故事在民间口耳相传。千年古柏静默无声,却似在诉说着那个神秘夜晚的奇遇,让凤凰台与吕仙祠的传说交织缠绕,成为了当地百姓心中永不褪色的传奇。
本报副总编:张爱军 编辑部主任:李小华 撰写